表面改性是在保持物料或制品原性能的前提下賦予其表面新的性能,改善其物理性能的同時提高在工業加工中的應用性能和產品質量。
表面改性工藝是以滿足應用領域對粉體原料表面或界面性質、分散性和與其他組分相容性要求為目的的粉體材料深加工技術,對提高非金屬礦產品的應用性能和應用價值至關重要。目前工業上常用的非金屬礦物粉體表面改性的方法主要有表面化學包覆改性法、沉淀反應改性法、機械化學改性法和復合法。
物料表面改性的目的
表面改性可改善非金屬礦物表面的物化特征,增強其與基質等的相容性,提高在有機基質中的分散性,以提高材料的機械強度和綜合性能。例如,在做涂料著色顏料和體質顏料時需要改善粉體表面的濕潤性,許多高附加值產品要求具備良好的光學效應,對造紙用無機填料進行表面改性處理可以提高紙張強度和填料的留著率等。
影響表面改性的因素
影響非金屬礦物料表面改性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顆粒表面性質、表面改性劑的種類和使用方式、表面改性工藝以及表面改性設備等。
顆粒的表面性質主要是指顆粒的比表面積、表面官能團的類型、表面酸堿性和水分含量等。一般情況下,粒度越細的粉體比表面積越大,達到相同包覆率所需要的改性劑用量也就越大。而表面官能團的類型則影響著表面改性劑與顆粒表面作用力的強弱,礦物含水量和表面酸堿性對改性劑的作用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表面改性劑使用方法
改性劑與顆粒表面的作用力越強越好,因此需要盡可能地選擇能與顆粒表面進行化學反應或化學吸附的改性劑,而濕法工藝還需要進一步考慮表面改性劑的水溶性。
使用表面改性劑時,可采用表面改性劑與粉體給料速度聯動的連續噴霧或滴加方式。隨著改性劑用量的增加,粉體表面的包覆量也會提高,但到達一定量后包覆量反而會有所下降,因此,改性劑用量不必過多。
表面改性的工藝設備
表面改性設備性能的優劣,關鍵在于基本工藝特性。
首先,設備必須能使表面改性劑與顆粒得以充分接觸并呈現出良好的分散狀態;其次,為達到良好的表面化學效果,必須要有一定的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最后,設備的單位產品能耗和磨耗應當較低,無粉塵污染,且操作簡單、運行平穩。
山東埃爾派粉體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創新的粉體改性設備可以較少的包覆材料或成本取得較高包覆率或改性效果,并根據改性的目的、方法和改性劑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工藝設備。
此外,埃爾派對改性劑采取稀釋、乳化、噴霧添加等措施以提高分散度,改性劑和物料的精密計量與均勻添加可保證二者配比率的瞬時精確度,實現改性劑在粉體表面均勻牢固包覆,工藝參數可控性優良,產品質量穩定。在此基礎上,輔助配套設備,如打散機或分級機的使用,可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
埃爾派為你推薦一分鐘讀懂非金屬礦表面改性工藝。更多新更新的動態信息盡在埃爾派官網,同時你還可以了解非金屬礦行業其它信息或瀏覽新聞資訊。